顾城,诗歌,朦胧诗,文学,精神,至爱,至善,Gu Cheng,Poet,Spiritual,Kindness,Black eyes 诗人顾城专题站。纯粹精神。纯文学。纯思想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眼中有泪 心中有梦 诗中有画 | |
作者:朱景燕 文章来源:顾城之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5 21:23:33 文章录入:鹤莲 责任编辑:鹤莲 | |
|
|
顾城,当代诗坛中的一位奇才,他的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风靡全中国,并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誉为“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之所以能成为当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与他所处的年代和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真正决定他诗歌存留价值的是:顾城的诗歌在感观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诗人在长期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过程中,发展了他对审美直觉的捕捉能力。直觉的捕捉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滋发的各种忧伤情绪总是被一种明丽的情调所牵引,最后构成一种澄碧洁净的童话世界。因为顾城审美意识的特征是童话意识,所以他被誉为童话诗人。在他眼里,世界是色彩斑斓的。我们读着顾城的诗,里面充满着色彩、线条、质感、虚实等这些只有在绘画中才会运用到的艺术语言,顾城却把它们用于诗歌的表达之中,并且游刃有余,从而使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得个性鲜明,风格迥异。本文旨在探讨一下绘画技巧在顾城诗歌中的巧妙运用。 一、色彩的对比 首先,诗人眼中的主要色彩是: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感觉》)由此可见,诗人眼中的主色调是灰色的,而在灰色之中又有鲜红与淡绿。红与绿是自然界中最鲜亮的颜色,存在于大片的灰色之中,入手诗人把我们带入一片忧伤的天空,在漫漫的忧伤氛围中,突然他发现了一朵七彩的祥云,使读者有种柳暗花明的喜悦情绪,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诗人在失望与希望中徘徊着,而使读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一点红和一点绿。读完了这首诗使我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在悠长悠长的雨巷中走过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所有的文字都涂抹出了一个色彩——灰色,但是这位姑娘有着丁香的颜色——淡紫色,在色彩中,紫色是由红色与蓝色调和而成的色彩,而红色给灰色的诗人带来了一丝希望。诗人就是在灰色调中不断寻找着奇光异采。 二、线条的组合 大家都知道,除了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绘画技艺的娴熟就得注重线条的运用,只用线条描绘的是速写,顾城无疑在此方面有其高超的技艺。 三、光影的变化 顾城许多的短诗中都有光与影的变化,先看他的几首诗名《泡影》、《山影》、《摄》,可见他对光与影的偏爱,且不说他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从他的杀妻与自杀的悲剧中就让大家知道顾城一生中都是活在阴影里,他渴望着光明,却走不出黑暗。而诗人却常常在暴雨中冲洗着自己灵魂的底片(《摄》)。猛烈的北风/吹散了人们淡薄的脚印/太阳落山了/世界像是一幅巨大的剪影。(《黄昏》)诗人是如此的矛盾,太阳落山了,没有了色彩,在他眼中世界变成了一幅剪影,依然可爱、美丽,不得不使人怀疑,他热爱黑暗比热爱光明来得强烈。北风吹散了脚印,这让我想起了与剪影相似的水沙画,许多旅游景点都有买的一种廉价装饰品,用手一摇,玻璃中的沙与水就幻变成了另外一种图案,它变幻多端,也只可惜这种图案太容易变幻,所以没有流传很广。但与诗人变幻的视角不谋而合,诗人眼中就是这样一个梦幻的世界。山影里/现出远古的武士/挽着骏马/路在周围消失/他变成了浮雕/就成了纷纭的故事/今天象恶魔/明天象天使。(《山影》)山影给人们的认识蒙上了一层迷惘的雾霭,在山影里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而这遮蔽人们视线的迷雾是时间的迷雾还是空间的迷雾?诗人在迷雾中追寻着前途。或许在山影里诗人处于半颠狂状态,时而清醒时而痴迷,时而象大使,时而象恶魔,这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他在矛盾、在仿徨、在挣扎着。我想只有这样痛苦的灵魂才能把历史看个清晰。但是在光与影的对比中,诗人笔下并不都是痛苦的诗篇,也有童趣十足的。如《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在这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一幅中国水墨画,色彩我们却要反转过来看,中国水墨画,一般有三种颜色,黑的是墨、红的是印、白的是底。而国画中的白其实就是纸的颜色,虽无颜色,我们却要把它看成构图的一部份,这就是国画中常说的以无为有。顾城把底色反转成夜色即是黑色,诗在黑色的画纸上简单的画上了月亮和星星这些发光体。但不是画上去的,是诗人用画笔在黑色的画布上戳了几个洞,透出了天外的光亮,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影和忧伤。 四、质感的显现 所有的绘画者在作画之前,都会挑选在什么材料上作画,如画布、画纸、木板、瓷器等,材料的质感对绘画作品优劣的影响也较大。 五、虚实的映衬 在国画中,远景为虚,近景为实,写意为虚,工笔为实。顾城诗歌中的虚实互相映衬也是运用得独具匠心。《远与近》就充分体现了虚实对映的表现手法: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在“你、我、云”三个意象之间运转神思,“你”所处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在“我”的主观感受中产生如此大的距离差异呢,这就是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这里第一节“你”是实写,“我”是虚写,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实写,第二节“我的感觉”是实写,“你的目光”是虚写,也就是说主观感受是实写。“远”和“近”只是心理距离而已。这无疑是顾城审美理想的发展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观的创造。在虚实对比中道出了诗人情感世界的无奈。而虚实的变幻,也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顾城的另一首《泡影》同样运用了虚实的映衬。两个自由的水泡/从梦海深处升起……/朦朦胧胧的银象/在微风中散去/我象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徒劳地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诗人眼中水泡、梦、雾、微风、我、你都是虚幻的,而当把它们带回现实的陆地时,一切都会破灭。似有似无,亦真亦幻,诗人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迷雾一般的诗境之中,而诗人却得到了顿时的感悟。 顾城一生陶醉于童话世界之中,因此他一直认为安徒生是他的师傅,《写给我师傅安徒生》一诗可以作证。在世人的眼里童年是金色的、太阳是金色,而在顾城眼里月亮也是金色的,这些颜色与诗人心中的灰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就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使诗人最终走到精神世界的边缘,最后选择了死亡。那么无独有偶,画家凡高,也是一个在金色火焰中的自焚者,一个疯狂的火的崇拜者,他就象夸父一样追逐着太阳,在所有画家中,凡高的画以其金黄的色彩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如《向日葵》每一朵向日葵都是一个燃烧的太阳,象征着植物的饱满与生机。诗人顾城和画家凡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那就是凡高30岁之前是学文学的,有着广博的文学知识,顾城一直从事着绘画,从未间断,在绘画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不论是顾城的诗或是凡高的画都表现出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原来诗和画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是这两位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都徘徊在精神世界边缘,让我们为之捶首、扼腕,甚至不屑一顾。但当我们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无不被他们的艺术天才所折服、无不被他们的艺术作品所陶醉,真不知道徘徊在精神世界边缘的是他们还是我们。 参考文献: 注:本文已获作者本人同意本站刊登。 出处:《景德镇高专学报》第18卷第1期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