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朦胧诗,文学,精神,至爱,至善,Gu Cheng,Poet,Spiritual,Kindness,Black eyes 诗人顾城专题站。纯粹精神。纯文学。纯思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賦」體美學探討系列之一
作者:翁文嫻  文章来源:顾城之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9 18:07:04  文章录入:鹤莲  责任编辑:鹤莲

三.〈水銀〉風格的詩例試解

  〈水銀〉四十八首詩很不好解,可能這是語言實驗的一段時期,顧城自己極其珍愛,但對讀者言,探索性質的詩未必都能達飽滿狀態,便會費解。反而〈水銀〉之後,即1989年以後的詩,觀念與筆法延續〈水銀〉風格,但比較明朗而較易進入。如1989年〈詩經〉:

  小韮菜館裡
  放好坐位
  人來了沒有
  看好了沒有
  丟東西沒有
  回去看看

  人都沒了
      沒有沒有
    沒有沒有
  我還要瞅

          ——〈詩經〉(31)

  這詩題名〈詩經〉,應該是現代詩裡少見的一首(或許是唯一的),直接向經學「致意」的作品。它不是取詩經某詩為題,或以一、二句為楔子的致意方式,而是直接名曰〈詩經〉。即是說,詩內表達的意涵,顧城認為:這相當於詩經的表達內涵之現代版。
  第一句出現的店名「韮菜館」,這令人聯想及包餃子的餡,大多用韮菜。因而,這是個北方中原地區常見的店,它是「小」的,不堂皇,但很平民化,到處都見。
  再過來五句,看起來如連貫的五句話,深思之下,事實上它代表「韮菜館」裡常見的朋友聚宴,且分五個場景:一.擺位;二.店夥探頭探腦看客人今天到了未?三.客人點菜人到齊了可以上菜嗎?四.吃完大家滿足離席但某人忘記東西了,一個未完成的懸疑;五.回去反覆觀看。
  第二段說:一.整個韮菜館空空地人走光了;二.重複在空空的領域內找尋;三.我還是要找尋……。
  顧城此詩用的詞彙極平民化,那些動作與神色都如一般小民,句型亦四字五字,遙遙呼應詩經的形式。讀顧城後期詩,重要者是,盡可能將這些生活片語還原出故事情節(儘管各人據詩線索還原的故事可能不同),而這個故事與題目之間,卻有許多隱喻關係,其趣味即在此。
  〈詩經〉詩內說小韮菜館內,自原來沒客人的空空狀況,演變到各各就位、上菜——此程序亦多像我們永恆的詩之創作程序,需要各客人擺對位置,才有菜可見可吃。吃完後以為飽了,卻忘記最重要東西哩!於是又跑回來,人說沒有了沒有了,「我」自己卻還要在空空中審視覆看——這情節一方面呼應詩經內的覆疊句法,另方面,亦寓意我們在創作過程內,常常以為未表達盡善,我們在空虛(神馳)裡,文已盡意未完,餘波裊繞,一唱三歎地,還在震動中——所謂「還要再瞅」也,此所謂詩創作或欣賞的永恆形態。
  我們且再觀看另一首1990年的〈麥田〉:

  你在很多個中間看我
  看過
  你很小
  閉上眼睛的時候 很藍

  我知道你在一本書裡站著
  前邊有木板

  怎麼也不知道
  春天 看不見 只有一次
  花全開了
  開得到處都是

  後來就很孤單

            ——〈麥田〉(32)

  顧城以生活片段來勾勒一個開放式的故事——讀者依自己經驗,加入共同說完這故事。譬如說,「麥田」二字,會引出一大片畫面,其中的麥子,比例總是很小。這可以是麥子,也可以變成「你」——那個「你」在小的時候。麥子看我,也可以換位,變成「你」看我。顧城將現實畫面中的麥子頂著藍天,換位轉成過去的你,小時候的你,在人叢中注視著「我」,那一刻,因思念、因甜蜜的情意,將天地變成了一片青春萌發的藍色。這個「我」,說的也不一定是顧城,而是某一回憶中的主體。
  演變的情節是:「你」在一本書裡站著——這是我生命寫出的書,「你」將站立,佔一個很大的位置,但是,前面有木板,橫亘擋住了這書頁的流動。(「木板」在麥田中也是常見景象,做某種指示之用)。
  因為有木板阻隔,因此,「怎麼也不知道」,春天開花,到處都是,但這是只有一次的開花。末段只一句,總結了全部故事——「後來就很孤單」,這句單純,但由於獨自起段,聚滿了力量,咀嚼時,令人覺得確實再沒有別的詞,可替代這「後來就很孤單」的結局。而麥田予人的整體模樣,豈非如此?那一大片開花的田,盛開時,真的有一生一世的感覺,拼了全力,全部的靈魂和心血去開的花。
  上述二詩解讀出現的故事,並非必然如此,顧城提供的,是實物景象(如麥田、小韮菜館裡的客人)引起他內心故事時,實景浮現的幾條線索。線索隨內心感受的時刻變化,而飄動不定;因此,主客位並不是固定的,它們隨故事(感受出現的故事,並不是真實故事)的需要而轉動、移位;甚至連場景的前後時間性,也可以移來移去,這是解讀顧城詩故事需有的觀念。

注:
(31)  《顧城詩全篇》p.812。
(32)  仝上。P.822。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