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顾城早年遗作首度公开出版 |
|
作者:田小满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2 21:58:56 | 【字体:小 大】 |
最早的诗写于12岁——
顾城早年遗作首度公开出版
虽然诗歌的位置在商业社会越来越尴尬,但日前顾城诗手稿《走了一万一千里路》一经面世,依然在读书人中引起不小震荡。这本由顾城姐姐顾乡编选、校注的诗集收录了诗人早年创作的200首旧体诗和104首寓言诗,系顾城早年珍存遗作的首度公开出版。从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学历的孩童,到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的顶尖诗人,顾城鲜为人知的成长和思想轨迹在这本诗歌手稿里得以见证。
■语言天赋:
现代诗人从旧体诗入门
据该书责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丁宁女士介绍,整个诗集的旧体诗部分被命名为《古意》,写作时间跨越了他的大半生,从1969年至去世的1993年,丁宁说:“里面最早的诗是他12岁时写的,对仗工整优美,可以看出顾城的诗歌天赋与传统文化熏陶有很深的联系。他爸爸曾是他最好的诗友,在山东下放时,他差不多每日都跟爸爸放猪、烧猪食,这也是产生诗的好时候,他们常常各自拿纸笔写下,彼此读读乐一阵悲一阵,然后把诗放进灶火里。”对于顾城的早慧,姐姐顾乡在回忆中充满了羡慕:“印象中顾城9岁多翻唐诗就能字意尽知,他喜欢泛泛地看字典,但不喜欢针对某字查。那时我整日苦写英雄赞歌,几天之后押韵的词列光了,再也写不下去,一问顾城,他马上说了一个,又问,跟着一串,我只剩下钦佩。”丁宁认为,按照年代的顺序看顾城的旧体诗,会发现他早年的旧体诗写得直接坦荡,甚至有些气吞山河,后来则进入哲学的境界,写得明澈单纯,“这种风格的变化轨迹体现得非常明显,让人对他清澈又变幻不定的心灵产生无尽的想像。”
■写作态度:
积极入世为工人写诗
从1978年开始,顾城的旧体诗写得越来越少,而寓言诗多起来,他写人性的美好、人性的缺憾和深深的无可奈何,后来顾城把这些手稿命名为《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就是现在这本书中的第二部分。去世11载的顾城在很多人的心中是一个遁世阴郁的年轻人印象,但早年的寓言诗里,我们看到了积极入世的努力。丁林说,“70年代末的顾城做翻糖工、木匠、报刊文字和美术编辑,他尽量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写诗写文,他相信了周围人对他'停留在个人感情世界'的批评。”在顾乡眼里,弟弟虽然为时弊偏见所苦,但依然时时“提醒自己切不可心急,要让大多数人能懂能接受,他那时的诗多是提供给北京西城区工人文化馆,他心目中的读者是工人师傅师兄妹们。”
■情感困惑:
灿烂与压抑的轮回
在这些寓言诗中,《异国的传说》、《螳螂的婚事》和《最后的鹰》因为和顾城妻子谢烨有关而引人瞩目。《异国的传说》写于和谢烨相遇后,闪烁着强烈的个性和灿烂的心情;《螳螂的婚事》无奈地感叹“螳螂的爱情将从一而终,不像人间总有许多变故”,《最后的鹰》则有些悲剧意味地暗示了自己的现实处境,时间都是新婚后第三个月。顾乡将这种情绪的变化归为婚后生活的压抑:“结婚后前半年他住在上海,顿时有了许多新亲戚,他被不断劝说和教导怎样去生活,他当时已经决定以自由写作为生,不去争取归属某个工作单位,这在当时求实的上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顾城苦不堪言之下写了这首诗。”直到移居北京,他的心情才大好,写下《呱呱和〈蝌蚪问答〉》,不过还留有对上海体验的回想。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