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中有泪 心中有梦 诗中有画 |
——谈谈顾城诗歌中的绘画感 |
作者:朱景燕 文章来源:顾城之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5 21:23:33 | 【字体:小 大】 |
摘要: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其诗歌在感观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色彩、线条、质感、虚买等这些只有在绘画中才运用到的技巧,却被用于诗歌之中,从而使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得个性鲜明,风格迥异。 关键词:诗歌;色彩;线条;光影;质感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58(2003)01-0040-03
顾城,当代诗坛中的一位奇才,他的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风靡全中国,并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誉为“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之所以能成为当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与他所处的年代和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真正决定他诗歌存留价值的是:顾城的诗歌在感观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诗人在长期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过程中,发展了他对审美直觉的捕捉能力。直觉的捕捉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滋发的各种忧伤情绪总是被一种明丽的情调所牵引,最后构成一种澄碧洁净的童话世界。因为顾城审美意识的特征是童话意识,所以他被誉为童话诗人。在他眼里,世界是色彩斑斓的。我们读着顾城的诗,里面充满着色彩、线条、质感、虚实等这些只有在绘画中才会运用到的艺术语言,顾城却把它们用于诗歌的表达之中,并且游刃有余,从而使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得个性鲜明,风格迥异。本文旨在探讨一下绘画技巧在顾城诗歌中的巧妙运用。
一、色彩的对比
首先,诗人眼中的主要色彩是: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感觉》)由此可见,诗人眼中的主色调是灰色的,而在灰色之中又有鲜红与淡绿。红与绿是自然界中最鲜亮的颜色,存在于大片的灰色之中,入手诗人把我们带入一片忧伤的天空,在漫漫的忧伤氛围中,突然他发现了一朵七彩的祥云,使读者有种柳暗花明的喜悦情绪,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诗人在失望与希望中徘徊着,而使读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一点红和一点绿。读完了这首诗使我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在悠长悠长的雨巷中走过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所有的文字都涂抹出了一个色彩——灰色,但是这位姑娘有着丁香的颜色——淡紫色,在色彩中,紫色是由红色与蓝色调和而成的色彩,而红色给灰色的诗人带来了一丝希望。诗人就是在灰色调中不断寻找着奇光异采。 其次,黑与白的对比。大家都知道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里的光明,让我们感受到有一代人盼望着黎明白昼的到来。在“黑”与“白”对比中,闪烁着诗人对一段历史时期的思索而凝聚的智慧,激起读者的反思与再创造。短短两句话,一张黑白分明的图案画,轮廓清晰、界线分明,而它带给我们的心灵的冲激,不仅仅是视觉带给我们的简单与纯粹,这就是诗的意境,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读者久久回味。就黑与白的对比而言,顾城的诗中还有: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黑眼睛》)中国人,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是黑白分明的、是渴望的,而在《黑眼睛》中诗人展示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和一个禁锢的灵魂……。诗人眼中是黑自分明的世界,同时诗人也有着强烈爱憎分明的情感世界。 再次,冷色与暖色的对比。在粗糙的石壁上/画上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留念》)冬天、石壁与火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触觉上冷暖的对比,而冬天是雪白色、石壁是青灰色,火焰是桔红色,视觉上也同样形成了强烈的冷暖调的对比。乌云渐渐稀疏/我跳出月亮的圆窗/……变成一个淡绿色的知了/……所有早起的女孩/都会到田野上/去采春天留下的/红樱桃。(《初夏》)这是顾城少数几首暖色调比重较多的诗之一。开篇:乌云渐渐稀疏,是诗人一贯的颜色冷色调,淡绿色是中性色,红樱桃是暖色调,诗人从冷色调入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把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美丽的浅绿色的世界,最后一点红樱桃,是点睛之笔,万绿丛中一点红,给人有一股淡淡的暖意,也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而从冷色入手,渐变成暖色的诗歌还有《村野之夜》:浓厚的黑夜/把天地粘合在一起/星星混着烛火/……我们小小的茅屋/成了月宫的邻居/去喝一杯飘香的桂花茶吧!……。诗人也是从浓厚的黑夜,冷色调入手,星星混着烛火,火焰的颜色是暖暖的桔黄色,星星和烛火都象征着光明,小小的茅屋成了月宫的邻居,广寒宫的冷白色在星星和烛火的照射中,似乎不再那么寒冷,且有一点温暖;到邻居家去喝一杯飘香的桂花茶吧!更是一股暖流流入人们心田,并且营造了一个香气缭绕的空间。这几首诗都是因为暖色和冷色在发生着激烈的冲突,最后总是暖色占了上风,从冷——中性——偏暖——暖流,这样一个渐暖的过程,让读者看到了色彩的转换,也是诗人向世人告白,他渴望着温暖、追求着温暖。黑夜来了/我驶进银河的港湾/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我抛一下了/新月——黄金的锚。(《生命幻想曲》)黑夜是画布,画上了银河与黄金的锚。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可以调出千万种色彩,却无法调出黄金与白银的色泽,大自然的灵气赋予了金与银的特殊价值,而金银的价值也奠定了它独一无二的地位,在大千世界很难找到与之雷同的物质,包括色彩。而在诗人眼中,黑暗的夜晚,金黄的新月和银白的星河是那么璀璨夺目。用金黄色来形容月亮的文人,除了鲁迅,也许就是顾城了,而后者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单是最后一句,新月——黄金的锚,就有着强烈的冷与暖的对比,月亮是冷色的,黄金的锚是暖色的,黄金是暖色的,锚是铁制的,给人以冷的感受。诗人在冷与暖之间跳跃着、挣扎着、痛苦着,他的心是矛盾的,而在他的泪光中却闪炼着智慧的异彩。
二、线条的组合
大家都知道,除了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绘画技艺的娴熟就得注重线条的运用,只用线条描绘的是速写,顾城无疑在此方面有其高超的技艺。 首先,顾城用线条勾画非常成功的代表作有:《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拣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弧线》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儿童简笔画,全诗中有四个意象:鸟儿在疾风中划出弧线,少年捡币变成弧形,葡萄藤延伸成弧,海浪退缩弓成弧。这四个互不相联的语码意象,因为共有一种线条——弧线,诗人把他们凑到了一起,弧线形成了客观世界,囊括了所有的所有。有分秒“滴答”而逝的时间在钟面上划着弧:满了一载后便成了年轮——那闭合的弧:有蜜蜂的八字舞……所有的所有在诗人眼中得到了简化、净化,诗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眼睛,他看到的是平凡的生活中纯粹的美。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平凡庸俗的生活中呆得太久的人,正需要这种美的净化,用这种童稚的眼光来荡涤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情感。诗人在纯净的文字中尽情的让思绪飞扬,飞出水泥钢筋,飞出金钱欲望,去呼吸雨后彩虹桥下的清新空气,去享受简单、纯洁的精神世界。原本单调枯燥的线条在诗人笔下却显得这般的绚丽多姿,幻化出生命中种种美的线条。 其次,线条曲与直的组合。汽车射出两道灯光/把黑暗的公路/变成光明的走廊/两排杨树撑着夜空/枝叶伸展开/又象隧洞一样。(《夜行》)在安徒生童话《野天鹅》中有这样一段“这儿一只鸟儿也看不见了,一丝阳光也透不进这些浓密的树枝。那些高大的树干排得那么紧密,当她向前一望的时候,就觉得好像看见一排木栅栏,密密地围在她的四周。”在孩子眼中,世界是如此的单纯,一切都有了生命,因此拥有一颗童心就很容易发现景物的原始特点,如:线条与色彩。《夜行》也是这么简单,车灯、两排平行杨树与树叶伸展成的弧形隧洞形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成人的脑中太多的俗事搅扰,浮华外表的诱惑、旁技末节的遮挡,因此无法发现:世界其实就是由几根简单的线条构成。
三、光影的变化
顾城许多的短诗中都有光与影的变化,先看他的几首诗名《泡影》、《山影》、《摄》,可见他对光与影的偏爱,且不说他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从他的杀妻与自杀的悲剧中就让大家知道顾城一生中都是活在阴影里,他渴望着光明,却走不出黑暗。而诗人却常常在暴雨中冲洗着自己灵魂的底片(《摄》)。猛烈的北风/吹散了人们淡薄的脚印/太阳落山了/世界像是一幅巨大的剪影。(《黄昏》)诗人是如此的矛盾,太阳落山了,没有了色彩,在他眼中世界变成了一幅剪影,依然可爱、美丽,不得不使人怀疑,他热爱黑暗比热爱光明来得强烈。北风吹散了脚印,这让我想起了与剪影相似的水沙画,许多旅游景点都有买的一种廉价装饰品,用手一摇,玻璃中的沙与水就幻变成了另外一种图案,它变幻多端,也只可惜这种图案太容易变幻,所以没有流传很广。但与诗人变幻的视角不谋而合,诗人眼中就是这样一个梦幻的世界。山影里/现出远古的武士/挽着骏马/路在周围消失/他变成了浮雕/就成了纷纭的故事/今天象恶魔/明天象天使。(《山影》)山影给人们的认识蒙上了一层迷惘的雾霭,在山影里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而这遮蔽人们视线的迷雾是时间的迷雾还是空间的迷雾?诗人在迷雾中追寻着前途。或许在山影里诗人处于半颠狂状态,时而清醒时而痴迷,时而象大使,时而象恶魔,这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他在矛盾、在仿徨、在挣扎着。我想只有这样痛苦的灵魂才能把历史看个清晰。但是在光与影的对比中,诗人笔下并不都是痛苦的诗篇,也有童趣十足的。如《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在这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一幅中国水墨画,色彩我们却要反转过来看,中国水墨画,一般有三种颜色,黑的是墨、红的是印、白的是底。而国画中的白其实就是纸的颜色,虽无颜色,我们却要把它看成构图的一部份,这就是国画中常说的以无为有。顾城把底色反转成夜色即是黑色,诗在黑色的画纸上简单的画上了月亮和星星这些发光体。但不是画上去的,是诗人用画笔在黑色的画布上戳了几个洞,透出了天外的光亮,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影和忧伤。
四、质感的显现
所有的绘画者在作画之前,都会挑选在什么材料上作画,如画布、画纸、木板、瓷器等,材料的质感对绘画作品优劣的影响也较大。 首先,粗糙在细腻中显现。在粗糙的石壁上/画上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留念》)石壁是粗糙的,心灵是细腻的,画上火焰记下冬天的寒冷,冰雪是细腻的,心灵是温暖的。不论是冰雪或是粗糙的石壁,不论是冬天还是一丛丛火焰,都是诗人心中的冷暖人间。 其次,是凸在凹中显现。凹面镜般的天空/紧扣着大地/ 这块不透明的玻璃/太阳用光焰的扫帚/扫除着 /冬天那冰雪的足迹。(《春分》)天空是凹形的,诗人要用广角镜头摄下这冰天雪地,而镜头却收不下这广大的天地,天地扭曲成镜头的凹字形状,而太阳用他凸起的光焰扫帚扫除着冬天的足迹,从小范围来看,冬天在山地上冰雪的足迹,却是冰雪在大地上留下凸起的痕迹,冰雪给大地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全诗虽没有写出一个“凸”字,全诗却充满着凹凸的质感。 再次,固体在液体中时隐时现。河岸边/开满了耀眼的冰花/沙洲上/布满了波浪留下的足迹/……微细的纹路;(《冬天的河流》)河水是液体,冰花是固体,沙粒是固体,波浪是液体。在固体与液体的战争中,液体的力量似乎更强大,在沙洲上布满足迹,形成微细的纹路。这种纹路是细润和熨贴的。
五、虚实的映衬
在国画中,远景为虚,近景为实,写意为虚,工笔为实。顾城诗歌中的虚实互相映衬也是运用得独具匠心。《远与近》就充分体现了虚实对映的表现手法: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在“你、我、云”三个意象之间运转神思,“你”所处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在“我”的主观感受中产生如此大的距离差异呢,这就是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这里第一节“你”是实写,“我”是虚写,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实写,第二节“我的感觉”是实写,“你的目光”是虚写,也就是说主观感受是实写。“远”和“近”只是心理距离而已。这无疑是顾城审美理想的发展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观的创造。在虚实对比中道出了诗人情感世界的无奈。而虚实的变幻,也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顾城的另一首《泡影》同样运用了虚实的映衬。两个自由的水泡/从梦海深处升起……/朦朦胧胧的银象/在微风中散去/我象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徒劳地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诗人眼中水泡、梦、雾、微风、我、你都是虚幻的,而当把它们带回现实的陆地时,一切都会破灭。似有似无,亦真亦幻,诗人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迷雾一般的诗境之中,而诗人却得到了顿时的感悟。
顾城一生陶醉于童话世界之中,因此他一直认为安徒生是他的师傅,《写给我师傅安徒生》一诗可以作证。在世人的眼里童年是金色的、太阳是金色,而在顾城眼里月亮也是金色的,这些颜色与诗人心中的灰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就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使诗人最终走到精神世界的边缘,最后选择了死亡。那么无独有偶,画家凡高,也是一个在金色火焰中的自焚者,一个疯狂的火的崇拜者,他就象夸父一样追逐着太阳,在所有画家中,凡高的画以其金黄的色彩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如《向日葵》每一朵向日葵都是一个燃烧的太阳,象征着植物的饱满与生机。诗人顾城和画家凡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那就是凡高30岁之前是学文学的,有着广博的文学知识,顾城一直从事着绘画,从未间断,在绘画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不论是顾城的诗或是凡高的画都表现出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原来诗和画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是这两位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都徘徊在精神世界边缘,让我们为之捶首、扼腕,甚至不屑一顾。但当我们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无不被他们的艺术天才所折服、无不被他们的艺术作品所陶醉,真不知道徘徊在精神世界边缘的是他们还是我们。
参考文献: [1]顾城.朦胧诗名篇鉴赏辞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 [2]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 [31顾城等.五人诗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2 [41顾城.黑眼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 [5]顾城.顾城新诗自选集——海篮[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1993,12
———————— 作者简介:朱景燕(1973--)江苏张家港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本人同意本站刊登。
出处:《景德镇高专学报》第18卷第1期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