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顾城 | 商城 | 留言 |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顾城之城 >> 顾城 >> 怀念顾城 >> 怀念文章 >> 正文
高级搜索
漫步顾城之城(九)
——关爱我们的灵魂
作者:蓝色太阳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4 19:22:24 | 【字体:

  本来,想等到将顾城的诗歌全部读完之后,再谈论关于“顾城之死”的问题,但好象许多人往往由于不能理解他的死,而从心里拒绝去了解他和他的诗歌,所以,我又觉得,不打开这个结,有些其实很喜欢他的人,却永远的不能接受他。那么,我们就先来谈谈“顾城之死”吧!
  顾城在其早期给谢烨的文字里有过以下的文字:

  回到城里以后我一直看《辞海》,学习对人说话。一个客人坐在我家里,我对他说:“您好。”一个人在路上,我也对他说:“您好。”我总这样开始,直到结束,重复说这句合乎礼仪的话。有一次,我一激动忽然对人说:“中国人不关心灵魂,见面就问吃了么,从来不问,你悲哀么?”第二天我走近人的时候,他们就依次问我:“你悲哀么?”

  这可能是我们能读到的顾城关于灵魂最早和最直接的表述。另外,顾城还有关于灵魂一些间接的表述,同样是在写给谢烨的信中,我们读到:

  我想做一个好人,甚至还想有价值,这二者是统一的,我说的价值首先是内心的价值,小时候我这么写过:向着光明走去,擦洗着自己的灵魂,用决心和毅力,抛去身后的暗影。负载着罪恶活着比死亡更可怕。在痛苦、疑惑、内疚面前,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内疚。由于自身的叛卖行为,你看不起自己,不管你在尘世获得什么,这种蔑视都将伴随你终身。我深深地知道世界上只有一种快乐,那就是问心无愧的快乐,做一个好人的快乐。做一个艺术家,他要收到惩罚,因为他要穿过现实的罪恶,把这种信念带给人世,他要告诉人们在那个河岸上就是你说的被晨光照亮的河岸,有这种快乐。这里没有,商店里也没有,彩车里没有,高高的检阅台上也没有,他做了一个轻微的手势,他获得了价值。他也为此受到惩罚。

  作家余华在他的名篇《活着》的前记中也有同样的看法,但他似乎超脱了一步: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最为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与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无需我再罗列太多内心的表白,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学家,诗人,艺术家更关注的是灵魂,是心灵深处的东西。但其实,我们常人,何尝不需要关爱自己的心灵呢?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将更多的精力,时间,金钱放在了如何能使我们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更完美的体型,更体面的工作,更优美的环境。我们对我们的灵魂又关注了多少?为什么我们有了钱却还是那么的不开心,为什么残害生灵的人并不是那些最穷的人而往往是一些暴发户和新兴的特权阶级?
  灵魂的被割裂和摧残并不象来自肉体的伤害那么显眼,所以,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有些人选择自杀,确实是因为他们的灵魂长期得不到关爱;有些人选择杀人,是因为有人已经杀死了他们的灵魂。
  关爱我们的灵魂,其实,他也只有一次生命……

文章录入:鹤莲    责任编辑:鹤莲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