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给安徒生》赏析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心灵的和弦 中国新诗的人文情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5 21:21:23 | 【字体:小 大】 |
给安徒生
顾城
金色的流沙 湮没了你的童话 连同我—— 无知的微笑和眼泪
我相信 那一切都是种子 只有经过埋葬 才有生机
当我回来的时候 眉发已雪白 沙漠却变成了 一个碧绿的世界
我愿在这里安歇 在花朵和露水中间 我将重新找到 儿时丢失的情感
一九八O
顾城的这首《给安徒生》让我想起了舒婷在1968年写给顾城的那首诗《北京的童话诗人——给G·C》。在中国当代诗坛上,顾城的诗歌被看成是现实世界中的童话。在他的诗歌里我们能看到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露滴晶晶闪亮/好像绿漆的宝塔”似的雨后松塔,星星点点的“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的无名的小花,“一小群星星悄悄地散开/包围了巨大的枯树”的美丽的黑夜,“在四周微笑/欣赏着暴雨的舞蹈”的蓝海洋。在这个世界中“你一定是海的女儿/你是深蓝色的/你的微笑/像大海深处/无声的波澜”,而“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顾城始终是用一颗孩子似的心,用一种异常童稚的天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就像舒婷在《北京的童话诗人——给G·C》中所说:“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杩,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着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过的远方/出发”。不同于一个时代的北岛和舒婷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世界,把批判作为武器去挞伐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和黑暗,顾城相信用一种未经社会污染的纯情的天真的眼光也能够发现世界真的诗意和美的所在。世人说他的诗是童话是因为这种理想虽然美但是却难于在现实中实现,但是诗人却坚定地执著于他的方式,所以这首《给安徒生》也可以看作是他理想的宣言,写给安徒生,写给一切为美好编织童话的人,勉励所有保持着童心看世界、追求美的人。 诗的开篇便描写了诗人理想的挫折——童话和无知的微笑、眼泪随着童年的流逝,被岁月的尘沙湮没了。这是童话在一个没有童话的成人世界里的真实境遇,纯真、真挚、梦幻都消失了,现实世界里只有残酷的生存。童话仿佛已经事过境迁,变得不合时宜,即使现在遥想起来或许那份曾经被感动的真挚还觉得可贵,那份记忆还在发光,仿佛是埋在金色流沙中的宝藏,但是一切都逝去了。这大概是大多数成人对童话的记忆。但对“我”——一个仍然相信幼时的美丽梦想,执著地要用童心来看世界、寻找美的诗人来说,那埋在金色流沙岁月中的童年的真挚感情和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只是沉寂在生命土壤里的一颗等待春天的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诗人对此深信不疑,虽然已经预感现实会迫使他远离理想,他也早已预备好了要为这静静的等待和追求耗尽生命——“当我回来的时候/眉发已雪白”,但也是在这个时候“沙漠却变成了/一个碧绿的世界”,这颗种子变成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的理想世界,于是“在花朵和露水中间/我将重新找到/儿时丢失的情感”。 由此可见,童话在诗人的心目中实际象征着一个理想,它鼓励人们保持纯洁,相信善恶,亲近自然,远离社会和污染。诗人相信只要有了一颗纯真的心灵,一切失去的可以重新回来,一切不可能的也能够实现,而世界的美和诗意也就在这里。也许正是因为顾城拥有这样一颗童真的心,所以舒婷评价他说“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